思明区“智管”加“精治”开创颗粒物管控新格局
来源:厦门市生态环境局 时间:2025-09-18 11:25

  今年以来,思明区聚焦颗粒物污染防控难点,打破传统管控模式,以“科学化、精准化”为导向,依托“智慧监测溯源+多维度靶向施策”双轮驱动,推动颗粒物管控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思明蓝”更加靓丽,已成为厦门城市生态的鲜明底色。

  一、智慧赋能,构建“天地人”立体监测监督网

  为精准锁定扬尘污染源头,思明区持续升级“智慧环保”监测体系,打造“固定站+移动器+网格员”的立体监测监督网络。一是固定监测锚点。依托全区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时采集颗粒物(PM2.5、PM10)浓度数据,动态掌握区域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为污染预警提供稳定可靠数据支撑。二是移动溯源利器。综合运用无人机、颗粒物走航监测车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全域覆盖巡查,并针对重点区域增加监测频次,快速精准识别建筑工地、城市道路、裸露土地等扬尘污染源。三是网格巡查补位。实施环境网格管理,组织网格员开展小散工程、裸露土地等易扬尘点位进行巡查,做到及时发现、迅速上报、协同处置,有效打通污染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靶向发力,打出全场景扬尘治理“组合拳”

  针对锁定的重点污染源,思明区分类施策、精准管控,确保每个污染点都有对应治理方案。一是建筑工地,严守“6个100%”,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参建单位扬尘防治主体责任,推行视频监控和在线监测设备安装,严格落实建设施工“6个100%”抑尘要求。结合“双随机”实地检查强化督导,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对扬尘防治措施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的工地,采取约谈参建各方、记录不良信用记录、差异化监管及加强远程监控调阅等方式,持续压实控尘责任。二是道路扬尘,“严管运输、精细保洁”双管齐下。多部门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联合执法行动,通过定点突击巡查、道路设卡检查等方式,严查车辆“滴撒漏”、未净车上路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渣土运输“净车出场、密闭运输、洁净上路”。环卫作业实行昼夜联动,夜间调派大型洒水、洗扫车辆对主次干道进行全覆盖冲收吸扫;白天加强频次开展喷雾洗扫作业,重点时段重点路段实施强化保洁,有效控制道路扬尘。三是裸露地块,“盖被子、穿衣服”锁住扬尘。对拆除地块、储备土地、闲置建设工地等裸露区域采取“分类处置”策略:拆除地块规范围挡,及时清运处置建筑废弃物,并全面铺盖抑尘网。闲置超过3个月工地须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临时绿化、铺透水砖或遮盖。储备土地要求管理单位结合实际合理采取围挡、铺盖抑尘网、绿植覆盖等管护措施,实现裸土扬尘长效管控。

  三、协同联动,建立颗粒物“快速响应”管控机制

  为避免单打独斗,思明区构建“区环委办统筹+多部门联动+街道协同”的颗粒物污染快速管控机制,提升污染治理响应效率与整体合力。一是实时调度。区环委办安排人员落实应急值守,发现颗粒物浓度异常,立即启动应急排查,发现问题依托“快处机制”即时协调落实整改;接收污染预警信息时,依托“清洁空气-思明蓝”微信工作群,按要求下达应急指令,确保快速响应。二是联合督导。针对扬尘重点重复件、颗粒物浓度较高区域,联合街道开展专项督导帮扶,现场指导参建单位规范、有效落实各项控尘措施,推动问题切实解决。

  四、长效监管,推动城市扬尘治理成效“巩固提升”

  一是动态复查。对已整改的扬尘污染点位,建立“回头看”机制,定期组织巡查复核,严防问题反弹回潮,确保整治成效持久稳定。二是全民参与。畅通市民投诉渠道,通过拨打“12345”或部门电话反映扬尘污染问题,确保诉求件件件有着落,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三是优化提升。定期召开扬尘污染防控工作局际联席会,总结评估阶段成效与存在问题,结合季节特征和重点项目动态调整管控措施,推动提升治理能力。

  今年1-7月,思明区PM10、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2%、5.9%,治理成效持续显现,形成“科技赋能、精准治污、长效管护”的现代化治理格局。下一步,思明区将坚持“智慧+精准”管控模式,深化“无事不扰、精准高效”监管模式,拓展无人机空中巡查,探索AI视频智能监控等技术手段应用,提升颗粒物智能管控和快速治理处置能力,持续巩固和擦亮“思明蓝”生态品牌,助力提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