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文明之美 厦门健全完善“大城管”机制,全力打造城市综合管理样板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23-12-15 10:11
 

  8月,在全国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9月,在全国城市管理宣传培训暨城市精细化管理交流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12月,在全国城市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谈工作做法,规范摆摊设点经营活动经验被住建部、省住建厅推广……

  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厦门市执法局”)持续探索创新,推动“大城管”机制不断完善,将厦门文明城市创建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市民满意度持续上升。

  “做好城市管理‘针线活’,才能‘绣’出更美的城市环境品质。”厦门市城管办常务副主任、市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挺华在昨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全局将继续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以“服务提升、协同创新”为主题,聚焦中心工作,服务全市大局,着力推进“六大提升工程”,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城管力量。

  统筹协调“一盘棋”

  打造城市精细管理系统工程

  2020年,厦门市深入谋划发展,初步构建了“大城管”机制;2022年,厦门市执法局进一步探索创新,构建了高位统筹协调、高效指挥调度、高质量监督考核的“大城管”体系;今年7月,厦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优化完善“大城管”机制工作方案》,部署17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构建主体明晰、权责明确、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大城管”体系,翻开了厦门市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新篇章。

  “大城管”体系下,厦门市整合城市管理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共下一盘棋”“共答一张卷”,形成了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为强化“一委一办一平台两中心”工作体系,厦门市委组织部以挂职形式抽调资源规划、建设、交通、城管执法、公安、生态等部门人员到市城管办集中办公,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市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建设,常态落实重大活动市容保障、重点事项快速协调、专项问题联合整治等跨部门协同机制。

  “‘大城管’机制构建以来,有效破解了体制机制运行不够顺畅、各部门间职能职责交叉不清、相互推诿‘三不管’等难题,有助于厦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厦门市执法局相关领导表示。

  今年6月,厦门市开展对岛内仙岳路高架桥、东渡高架、成功大道、环岛干道、枋钟路、环岛路和第二东西通道等快速路市容整治工作。依托“大城管”机制,厦门市城管办按照“明确职责、落实标准、协同合作、常态长效”的原则,以“定期清零、动态保持”为目标,组织市市政园林局、市公安交警支队、市执法局、环卫和各区城管办等部门开展全市快速路市容整治行动,共梳理了26条快速路职责清单,协调解决各区提交的问题8个,理清职责交叉问题2件,解决卫生死角、设施破损和设施保洁等问题325件。

  制度标准“规范化”

  推动机制建设步入法治轨道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标准化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标尺。

  2021年,厦门市率先出台实施我省首部综合性城市管理法规——《厦门经济特区城市综合管理条例》,将“大城管”体制法定化,推动“大城管”机制建设步入法治轨道。

  在城市事(部)件问题处置上,厦门市执法局牵头市政、交通、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编制《厦门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厦门市城市管理指挥手册》;在共享单车管理上,出台《厦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在户外广告设置上,出台《厦门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总体规划(2023年—2025年)》《厦门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导则(2023年版)》等,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

  今年以来,厦门市执法局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标准化体系,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修订城管执法领域59部法律法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和适用规则,以制度规范形式,保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此外,还制定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职务行为若干准则》《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若干规定》,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执法工作更加规范,执法形象进一步提升。

  织密巡查“智慧网”

  助力城市运行“耳聪目明手快”

  城市管理,千头万绪。借助“互联网+大城管”理念,厦门织起一张城市管理的智慧之网。

  早在2014年,随着“大城管”概念提出,厦门市执法局就开始从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过渡,先后建设了共享单车监管、门前三包、街面秩序视频检测等特色专项管理系统,以科技赋能,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增效。此外,还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的户外广告设施数据库,对户外广告设施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设置广告招牌的经营主体实现了精确管控。

  “请湖里区主办,并按要求反馈。”12月3日晚,一起典型的无证(照)摊贩在城市公共场所流动经营的违法行为被AI自动抓拍后,由市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值班人员及时派发,湖里区平台收到指令后快速下达属地中队处置,全部流程仅用时五分钟。

  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厦门全面加强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工作建设,推动形成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新格局,打造智慧管理“新高地”。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分组职能,建立工作机制,优化运转流程。

  “截至11月30日,平台共接收各类事部件问题106.35万余件,处置办结率为98.99%;累计发起部门协同任务466件,办结率达86.91%。在电动自行车违停治理方面自动生成5360件,办结率100%。”指挥中心三级调研员张琳介绍说。

  如今,平台已形成了“网格采集、流程处置、横向联动、三级督办、综合考评”的“厦门模式”:统筹市、区两级平台,实现45个内外部系统对接,向上对接国家、省运管服平台,向下服务379个社区和147个村,横向协同662个处置部门,对接公共安全平台、12345热线等汇聚资源规划、住房等五大类22个市级数据资源,汇聚各类数据8000多万条……平台建设成果获住建部专家肯定,《厦门市运管服平台强化数据共享公用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被评为2023年度厦门市公共数据优秀共享案例。

  用好考评“指挥棒”

  以更高标准激发创先争优动能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服务综合评价体系,是提高城市服务管理效能的一项有效途径。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厦门市执法局以更高、更严格的标准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通过优化考评方式,及时精准地回应群众诉求,厦门市执法局在全省率先探索文明创建和精细化管理考评融合,将134个城市综合管理考评指标和227个文明测评融合形成315个考评指标,用统一标准评价各主体责任单位工作成效。

  为确保监督有力度、有成果,厦门市执法局强化“一次考评、结果共用”,每月在厦门主流媒体上设立专栏,成绩和问题公开曝光、专项通报。对考评发现的难点问题、市民投诉反映较多的问题,定期督查督办,倒逼相关单位落细落实责任,确保问题整改动态清零。

  截至今年11月份,厦门市城市管理综合事务中心已按照《厦门市城市综合管理考评方案(2023年版)》开展了10轮次文明城市创建与城市综合管理融合考评,共检查1861个考评点位,通报协调解决22050个问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