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2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强调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占据福建省经济主导地位,作为福建省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在创新成果产出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因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又有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造成一些企业缺乏外部融资而难于进行技术创新。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能够有效打破民营企业信息壁垒,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企业贷款可得性和便利性,进而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我们要立足福建实际情况,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我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断向好,但各地市差距明显,山区尤其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一、政府需要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夯实福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条件
去年发布的《福建省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提升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服务能力,提增民营企业融资服务质效。落实民营企业公平信贷原则,贷款审批中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歧视性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的信贷投放。针对福建民企资金投入不均衡、技术创新发展差异较大的问题,建议政府采取如下措施。
其一,协同金融机构搭建普惠金融数字化服务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福建省各银行可以引入贷款识别工具,帮助银行全面了解企业的工商、司法等相关信息,全方位掌握民营企业的各项信息,以便对它们实施更好的金融支持。
其二,引导民营企业提升金融素养。政府可联合福建本地高校和金融机构,创建数字普惠金融教育平台,增强对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宣传的广度;推出针对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数字金融工具培训项目,重点覆盖内陆城市如南平、三明,以提高相关企业对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认知水平、应用能力,使其熟悉数字普惠金融的运作方式,学会使用数字金融工具,并识别自己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
其三,实施差异化策略。政府可以按照规模、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区域或者发展潜力等将民营企业进行分类,实施相应的政策,引导金融企业增加对民营企业金融资源的支持,尤其应关注发展潜力大但当前规模尚小的企业。也就是说,政府宜“因城施策”“因企施策”,实施差异化策略,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民营企业间的发展差距,从而真正落实普惠性,实现金融资源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其四,强化金融监管,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政府应与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协作,建立多层次监管体系,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法律法规。尤其应加强普惠金融监管制度科技建设,引入先进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以提升监管的数字化水平,掌握资金运用动态数据,做到资金专款专用,以提高监管效能,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监管空缺套取资金,避免给金融机构增加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获得更多贷款支持
其一,提升服务效率,真正做到普惠性。金融机构应当进行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以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福建民营企业数量多,很多企业对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了解不充分,金融机构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风控系统,提前对民营企业信用进行评估,而后通过电话沟通向企业说明相关情况,帮助民营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当前解决融资的方法,这有助于扩大数字普惠金融贷款范围,做到普惠性。
其二,设计差异化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当前,民营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精细分析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民企的需求,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
其三,加强信息安全和金融风险防范。金融机构还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切实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
三、民营企业主应不断完善自我,加强公司治理,把握新时代机会
其一,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当前,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信息披露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企业亟需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公司治理架构,充分披露企业相关财务状况,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投资者们对企业的信任度,从而增加企业外部融资的可能性。
其二,当前数字普惠金融高速发展,催生出一种“科技+金融”的新业态模式,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管理层应当积极深入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素养水平,及时向金融机构申请普惠贷款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总之,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下,民营企业要更好促进技术创新,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和企业技术创新同频共振、互相促进、互相成就,进而促进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