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规范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从源头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夯实企业诚信根基,近日,海沧所组织农村食品生产企业产品商标合规辅导及现场答疑会,以专业指导与多方协同为抓手,将信用建设融入食品安全管理全过程,全力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助推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活动特别邀请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的资深专家到场授课,结合GB7718-2025、GB28050-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条例要求,聚焦食品标签这一关键环节,从标签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致敏物质标识、新增进口食品标签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解读,强调真实、准确标注是企业诚信经营的基本要求。针对企业普遍关注的配料表标注、生产日期格式、营养成分表计算等实操问题,专家通过案例分析、对比演示等方式逐一拆解,帮助企业明晰合规边界,有效规避因标签不合规导致的生产经营风险,引导企业将质量管控和诚信经营要求融入生产全流程。
辖区41家农村食品生产企业高度重视,共组织77名负责人及质量管控骨干参会。现场气氛热烈,企业代表踊跃提问,就标签设计中遇到的特殊情况与专家深入交流。活动期间,海沧所工作人员向每家企业发放《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41份,督促企业学法知法守法,夯实诚信经营的法律基础;同时组织所有参会企业签订《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承诺书》,以书面信用承诺形式明确企业在原料管控、生产过程控制、标签管理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将企业承诺履行情况纳入信用记录,进一步强化企业“诚信经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经营理念。
会上,卢所长正式发布农村食品安全“护城河”服务队征集令,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企业+街道+村“两委”+村民志愿者+市场监管人员”的多元共治体系。该服务队重点围绕农村地区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三无”产品等突出问题,开展线索摸排、宣传引导、协助执法等工作,同时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通过凝聚各方力量,多主体优势互补,构建起覆盖“供应-管理-监督-反馈”全链条的协同监督网络,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食品安全信用治理新格局,切实织密农村食品安全“防护网”。
此次活动,不仅为农村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精准的合规指导,更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激活了基层食品安全防控的内生动力,强化了企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下一步,海沧所将加快推进“护城河”服务队组建工作,推动企业标签体系规范化建设与动态优化,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着力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让农村成为食安放心地,助力乡村振兴。
附件下载: